和尚有话说
文章图片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说:“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 。”这里的“炼句”就是说的诗歌的句法 。诗歌的“句法”与现代语法学中的句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四说:“七律之妙,在讲章法与句法 。句法不成就,则随手砌凑,软弱平缓,神不旺,气不壮,无雄奇杰特……故句法则须如铸成,一字不可移易,又须有奇警华妙典贵,声响律切高亮 。”
律诗的句法 律诗的句法与组字成句密切相关,因此句法与字法也有密切联系,所以“炼字”也称“炼句” 。上一节“字法”所讲到的“虚字”的位置与节奏的关系,既属字法,也关句法 。
讲律诗的句法,最基本的是句式须符合律句的节奏 。这一点,“字法”部分已涉及 。这里只重申一下,即应符合“2—3”(五言)和“4—3”(七言)的节奏段 。其中的“3”字节奏段,又可分为“2—1”或“1—2”;“4”字节奏段又可分为“2—2” 。
下面再举几例:
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
李白《别中都兄明府》: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
“节奏”本是诗歌中诗句的音乐单位,相当于“词”“曲”中的“拍” 。一般说,这种节奏和诗句的意义单位是一致的 。因此,吟诵律诗也宜按此节奏掌握语气上的舒缓和连接,才能“合拍”,同时别人也才能听懂诗意 。周紫芝《竹坡诗话》说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诗“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一联置于此诗中(此诗为排律),如伎伶优与嵇(康)阮(籍)辈并席而谈,岂不败人意哉?就是因为它不符律诗的节奏,成了“3—2” 。
律诗的节奏虽是一定的,而诗句中的句法关系和由这个句法关系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多种多样的 。就律诗句法的特点着眼,最突出的是省略和倒装 。
一、省略
律诗的字数有限,诗歌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和句数内表达较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不但字法上要避复,句法上也要求精炼 。那些可要可不要、芜杂枝蔓的用词用语,没有也不影响诗意和意境的词语,则宜去掉,做到一字不虚设,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引南宋至元人李道坦的话说:“唐律四十字、五十六字,成一片文章,岂可以闲冗语填之 。”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举到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认为是“一联八意” 。他分析说:“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
律诗的语言要做到含意丰富而无堆砌之病,诗意上又要一脉相承,情景交融,这就要求在句法上多加琢磨 。明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所谓“紧关物色”,即典型的新颖的事物或景象 。温诗正是“提掇”出了秋天清晨路上的典型景色,而又十分精炼 。
诗的句法精炼,明人谢榛称为“缩银法” 。他在《四溟诗话》卷三中以南唐李建勋的诗句“未有一夜梦,不归千里家”为例,说:“此联字繁辞拙,能为一句,即缩银法也 。”他身边的王玄易缩为“归梦无虚夜”,王传易则提炼为“夜夜乡山梦寐中” 。谢氏认为他俩都悟到了学诗的“梯航” 。
诗中有些词语,前人惯用,如果没有必要,也不必勉强加在自己的诗中,要尽量避免芜杂堆砌 。元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诗,须字字去不得方是 。”诗句的精炼要恰到好处,既不影响诗意的表达而又能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余地 。杜甫《登高》中两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沈德潜说:“昔人谓两联俱可裁去二字 。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唐诗别裁集》卷十三)裁去后的语句是可以成立的,但诗意却大为减色了 。如果只一味求简,而影响诗意的表达,甚至使人费解,则不是写给别人看而只有自己知了 。